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相城实践交流发言(一)
建好用好“家、站、格”三级平台,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。
2019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,首次提出了“全过程人民民主”。总书记在考察街道时提出这一重大理念,一方面说明上海长宁区基层民主建设得好;另一方面,寓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重点在基层,必须全链条、全方位、全覆盖向镇(街道)和村(社区)延伸。如何践行总书记的指示精神,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特别是基层民主建设,是摆在县区人大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。
近年来,相城区人大常委会以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主线,以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、监督权为重点,以在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两级基层组织构建“家、站、格”三级平台为抓手,打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基,完善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工作机制,在传承守正中创新,在学习借鉴中提升。通过努力,全区每个镇(街道)建有“代表之家”,每个村(社区)建有“代表联络站”,村(社区)以下686个社会治理网格同步建设成为“代表网格”,每个代表都进入网格。全区256名区人大代表、329名镇人大代表和398名街道议政代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区域全覆盖,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形式到内容、从过程到成果在相城大地生动实践。
一、为何要建“家、站、格”
2009年,江苏人大提出了建设“一个载体、两项制度”的要求,“一个载体”就是“代表之家”,“两项制度”就是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日制度和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。那么,现在为什么要再往下延伸建“代表联络站”“代表网格”呢?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量:
一是秉承“代表之家”建设初心,方便代表深入基层及选民参与民主的需要。“代表之家”建设的初衷就是方便代表在基层找得到“家”,方便选民找得到代表,进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。十多年过去了,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镇、村两级行政区域几经调整,范围越来越大,人口越来越多,与十多年前的镇(街道)和村(社区)已不可同日而语。如果基层民主平台载体仍固守不变,代表联系群众不方便,群众参与民主也不方便。于是,村(社区)“代表联络站”应运而生。但目前一个行政村(社区)往往是原来几个村(社区)合并的,如果一个村只设一个联络站也不便于群众与代表的联系。不便联系就可能不会参与,不便联系就可能做不到全覆盖。基于此,我们抓住苏州大市率先开展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契机,同步推进“代表网格”建设,把联系群众、方便群众参与民主的平台建到群众的家门口。
二是“安营扎寨”,保障常态长效的需要。全过程人民民主关键在于“常态”,必须贯穿于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的始终。近年来,有的地区开展“千名代表下基层”,代表下基层本无可厚非,但集中一段时间、“一阵风”式的下基层,就容易把常态工作变为阶段性工作。那么,如何保障常态呢?俗话说“铁打的营盘、流水的兵”,这个“营盘”对代表来说,就是要有固守基层一线的“阵地”,有了这个“阵地”,不论代表换了一届又一届,代表就会立足平台,常态履职。对于群众来说,有了这个“营盘”,才可能随时“找得着、说得上、听得见、议得了”。这就客观上要求建立“代表网格”,也是我们在镇(街道)村(社区)两级基层组织构建“家、站、格”三级人大工作平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二、怎么建“家、站、格”
确定了“必须建”的工作思路,就要研究“如何建”的规范标准。纵观近年来我区三级平台建设情况,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反映建设之路。
★ 一是界定错位发展的功能定位。与区镇两级人民政府功能定位有所不同一样,“家、站、格”尽管都是联系群众、方便群众参与民主的工作平台,但功能定位还是不同的。“代表之家”:对内是镇(街道)区域人大代表归属的集中地、学习的“充电站”、交流的“沙龙角”,对外是群众参与民主的“议事厅”、代表向选民述职的“报告厅”;“代表联络站”:对内是代表在村(社区)履职的“阵地”,对外是接待选民的“窗口”;“代表网格”:对内是代表联系群众的“责任田”,对外是联系群众的“流动岗”。
★ 二是规范因地制宜的建设标准。“家”“站”原则上按照有活动阵地、有统一标识、有办公设施、有线上平台“四有”硬件标准和有规章制度、有工作计划、有台账记录、有学习资料“四有”软件标准建设,区别在于活动阵地的大小不同,以及与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内部设置不同。相比较而言,“代表网格”则根据其“流动岗”的特点,不拘泥于固定的活动场所,可以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、卫生服务站、茶室、便利店等设置联系点,在路边田头、村前宅后、室内室外随时联系,把“代表联系点”作为“代表网格”的一个组成部分。同时,通过虚拟平台,利用建立微信群等直接与群众线上联系。
★ 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串并合一。全区星罗棋布的“家、站、格”总量达800多个,如果把它们比作基层民主的一颗颗璀璨明珠,那么信息化手段则是“一线串珠”的那根“线”。一方面,在“家”“站”明确了配备电子显示器、电脑、投影仪等信息化配套的硬件标准,为每位代表配备基层社会治理平台专用账号;另一方面,通过建设“网上代表之家”、“代表云地图”、微信公众号以及“代表之声”“代表风采”“学习园地”等模块,打通三级平台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关系,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。同时,线上线下还开展了“四亮行动”,即代表亮身份、亮姓名、亮地址、亮联系方式,真正使群众找得到、联系得上。我个人理解,“家、站、格”建设拓宽了民主的宽度、拉伸了民主的长度、提高了民主的广度,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。
三、如何用好“家、站、格”
钱学森曾有一句名言:一台机器,尽管零件都很好,但组装不同效果就截然不同。“家、站、格”三级平台犹如基层民主的一个个零件,要高效运行,就必须建立配套的工作机制。我感受到我区与“家、站、格”配套的机制很多,核心的有四项。
◆ 一是政情民情双向沟通机制,以保障人民知情权。全过程人民民主灵魂在于“人民”,要求民主决策管理过程中必须体现人民利益、传递人民心声、反映人民愿望、实现人民期盼。要体现人民心声,就必须要了解民情、了解人民对政情的评价意见建议。对此,我们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、“家、站、格”三级平台自上而下及时公布政务信息,“家”“站”两级平台运用电子显示屏、宣传栏及“报告厅”及时发布政情,今年以来已累计公布超500条。同时,要求代表做好“四个员”的**员,就是“政策政情宣传员”,今年以来代表围绕疫情防控、复工复产、安全生产等18个主题开展了广泛宣传。
◆ 二是接待与走访双向互动机制,以保障人民表达权。一方面,通过代表接待选民日制度,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的表达权。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接待活动1200余次,收集意见建议2300余条;另一方面,明确代表在网格走访中收集民意,做“社情民意传递员”。同时,通过召开座谈会、走访企业、走访群众了解民意,充分给予群众知情表达权。此外,还试点开展“数据看民情”,依托集成指挥平台,系统分析12345投诉求助问题,每月生成一张报表,定向报送代表,使代表明晰了解民情民意的重点方面,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走访和监督工作。
◆ 三是线上线下双向运行机制,以保障人民参与权。线上对事关民生的实事项目、重大决策、规范性文件等广泛征求民意。线下,对镇(街道)村(社区)涉及区域管理、区域自治的事项,通过“代表之家”议事厅、村间田头农户的议事板凳,让群众参与民主决策。
◆ 四是过程结果双向运行机制,以保障人民监督权。重视民声折射的是理念和态度,如何回应展现的是担当和能力。对于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,办理的快与慢、好与坏,实际上是过程与结果、态度与能力的反映。对此,集成指挥平台建立了“发现-受理-分流-处置-跟踪-督办-反馈-评价”8个处置流程,明确了涉及村(社区)、镇(街道)、区级部门不同层级职责权限事项的办理期限,并向社会公开,让民监督是否超期,让民评价质量高低,真正从制度层面保障人民履行监督权。
实践使我们体会到,建好、用好“家、站、格”三级平台,对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、表达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,提高民主选举、民主协商、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五大过程的参与度,起到了较好的作用。但 “好”是一个模糊概念,只是跟自己的纵向比而言,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。率先交流主要为了“抛砖引玉”,在此恳请大家“送经上门”,我们将认真借鉴吸收,在相城这块热土上,绣出精美的“全过程人民民主”与“全过程政府联动”双面绣,为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贡献更多人大力量。